移地訓練顧名思義,將原本的訓練移到外地,通常訓練內容也參雜比賽,這在三級棒球隊來說司空見慣,因為多數學校球隊沒有自己的場地,所以得移動到外地,找場地進行完整訓練,一方面可以藉此轉換心情,和不同的球隊交手切磋,希望能達成團隊練習的效果。
另一方面,尤其是北部學校冬天氣候狀況不好掌握,常常陰雨不斷,就算有場地也無用武之地,為了提升訓練效率,避免受到天氣影響,也會選在寒假,找尋適合的南部地點訓練。
每到寒暑假,就會看到不少球隊四處移動,加上還有地方盃賽,可以順便到鄰近地區交流,或是為了因應全國大賽,提前一週先到當地適應環境,希望藉此交出最好的成績。
不只是訓練
就棒球隊而言,移地訓練多半以比賽為主訓練為輔,少部分是訓練為主,比賽為輔,讓球員透過在不同地方的訓練,提升對新環境的適應力,和隊友的熟悉度,比賽的掌握度,藉著友誼賽或正式盃賽的模式,在短時間內球技成長。畢竟在這個時代,埋頭苦幹只排練習意義不大,成果有限,還是得靠真槍實彈的比賽來驗證,才能藉此得知練習時忽略或欠缺的地方,希望盡快彌補,找到最佳陣容與隊形。
像澎湖的講美國小,在今年學生棒球聯賽國小軟式組全國賽前,就早早抵達台灣本島,於中部地區和球隊交流切磋,最終拿到軟式組冠軍,獲得少年軟式野球世界大會的組隊權,代表台灣出征日本。或是臺東的新生國小,暑假開始沒多久就展開環島移訓之旅,四處找人打比賽磨練,直到七月中旬到新北市新莊地區參加勝求盃,一路過關斬將拿到亞軍。
其他類似的移地訓練不勝枚舉,主要是增加學生觀摩與學習的機會,透過練習培養團體合作的意識及精神,藉著友誼賽增強選手之間默契,提升選手比賽時的抗壓性及適應力,讓球隊整體戰力為之提升。
不一樣的移地訓練
這是一般認知的移地訓練,網路搜尋可以找到許多相關計畫,還有學校出國移訓,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增添選手的國際觀,由於自己沒參加移地訓練,當得知有這個機會,自然不願意錯過,來屏東一探中國信託愛接棒計畫舉辦的移地訓練。
上體適能課程,一起動一動 |
但在收到課表的同時,發覺與我原本所想的大不相同,雖然小球員都「移動」到中國信託公益園區,有棒球、體適能、衛教「訓練」課程,安排不少場友誼賽,但也穿插更多教學內容,包括和棒球關係較大的小小防護員,還有認識園區的闖關活動,加上和中信盃少棒賽一樣每隊安排小隊輔,第一時間反倒覺得像是棒球育樂營。
參訪六堆棒球展,看過去屏東的棒球歷史 |
有意思的活動好幾個,其一是戶外課程,剛好園區離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不遠,就安排一個下午參訪,由導覽人員介紹,從最基礎的台灣棒球歷史,深入探索六堆地區的棒球起源,展示幾位名人堂級前輩如徐傍興、曾紀恩、宋宦勳、李瑞麟、徐生明的文物,昔日在美濃湖上打野球的照片,剛巧我跟著梯次包括美濃國小,也看到小朋友很自豪的簽名大球,以及展出過去世界冠軍錦旗,並提醒球員美和棒球隊成功的因素。
另外一段內容也很有趣,在園區裡觀賞中華職棒二軍的比賽,由於球員用餐區原本就和中信兄弟二軍在一起,雖然時間沒有完全重疊,但小選手早有機會近距離與職棒選手互動,走在園區也常常聽到小球員大喊中信球員「學長」的聲音,而透過正式比賽,讓原本夏日午後悶熱、觀眾不太多的二軍賽事,在小學生的加油聲中有了全新不同的氣氛。
小球員觀看二軍賽事,體驗職棒氣氛 |
不該只是棒球
仔細想想,移地訓練的宗旨是讓選手成長,在棒球的技術外,原本就擁有團隊意識的存在,而中信慈善基金會的移地訓練,雖然有點像棒球育樂營,但其實內涵不同的思維。
學員不只是棒球選手,也是國小學生,孩子不該少了玩樂的部分,像六堆園區裡的小星球空間,以遊戲的方式讓小朋友體驗不同的職業,闖關活動也是類似的概念,或透過蚊子電影院學習運動挑戰的精神,以及每位小球員親自繪畫出自己的希望風車。
在生活的一面,出門在外得學習照顧自己,洗衣服、曬衣服一定跑不掉,球員得自己動手,也因為天色突然變暗可能下大雨,隊輔帶著孩子一起去收衣服,或是教小朋友怎麼做DIY雞蛋糕,還有正向人際與生活能力訓練的LST課程,最特別的,是讓球員拿著明信片,寫下一年後給自己的話,看看小朋友怎麼看待自己。
這賦予移地訓練另一個層次,畢竟棒球在孩子其他日子中已經佔有太多的時間,這不在只是移地訓練或育樂營,而是成長活動,雖然不知道小選手們能吸收多少,以後的日子會產生什麼效用,但在棒球以外,相信這次造訪中信園區,永遠是他們一生最難忘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