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31, 2006

再談保護投手刻不容緩

在各國季後賽打得如火如荼的同時,傳出鄭錡鴻肩膀動關節唇手術、曹錦輝傷後復原狀況不如預期,科羅拉多落磯考慮不將他放在四十人名單兩件大事,讓人感嘆萬千,不勝欷噓。當然,沒人清楚真正受傷的原因為何,畢竟可能的元素實在太多,像是投球數過多、熱身不夠、姿勢有問題等,但只要聯想到兩人在青棒時期,因為是球隊的主力投 手,每到大賽就得先發、後援兩頭燒的情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姜建銘四天內投36局共445球,加上王建民、郭泓志等人都開過整季報銷的手術,就讓人懷疑台 灣是否太過度使用投手。

筆者曾於今年四月寫過保護投手刻不容緩一文,雖然時間才過半年,但發現時空變化得滿快,有更新的資料和方案,因此決定再次討論這個話題。

不只在台灣

投手過度使用(overuse)並不單單只在台灣,離我們不遠的日本,甲子園也常常發生主力投手從頭到尾都出賽的劇情,今年夏天甲子園冠軍早稻田實業的齋 藤佑樹,就曾於兩天投334球,四天內合計丟553球,而世界棒球經典大賽的MVP松坂大輔在橫濱高時,也曾單場17局連投250球。

雖然松坂大輔至今依舊笑傲日本職棒,還準備挑戰美國大聯盟,高價的簽約金和競標金正在等著他和西武,至於齋藤佑樹則還沒決定是否要投效職棒,但相信沒人覺得這樣的投球數合理,就算是正值青春時期、恢復能力極強的熱血少年。

隔著太平洋的美利堅合眾國,儘管人才濟濟、資訊發達,類似的場景也在不斷地發生,今年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十二歲等級的安克拉治代表Diamond-West投手Kyle Kornegay,就於八天內先發三場主投303球,雖然比不上台灣和日本的鐵人,但也毫無疑問是揠苗助長。

問題核心

這些棒球的未來會如何還不得而知,但有個統計數字值得參考,著名的美國運動醫療機構(American Sports Medicine Institute)James Andrews醫生,今年二月和同儕於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章裡,就提到高中生和大學生在ASMI動手術的人數,從1995至1999年間的24和 71個人,於2000至2004年快速上昇至124和302個案例。

初步調查發現選手的受傷大多和年少時大量投球有關,或者因為球員可能參加不只一支球隊,除了母隊外,還效力地區明星隊、甚至冬季還有比賽,而且球季越來越長且各隊賽事相互重疊,導致沒有充足的休息。

文章中還將95位動手術與45位沒動過手術的高中大學投手作比較,發現一年當中投超過八個月投手的受傷機率,是投球少於八個月投手的五倍,至於忍痛投球導致受傷的比例,更是無病無痛投球的三十六倍。

專家的建議

為了防範更多的傷害發生,根據ASMI的統計調查和相關研究,由十七位醫生組成的美國棒協(USA Baseball)的醫療安全諮詢委員會(Medical & Safety Advisory Committee)也於2004年五月提出以下建議:
這些數據只是個開始,還有更多的細節不能忘記,包括每週最多投兩場比賽,參加多個聯盟、守不同位置和練習都需要留意且適當地休息,不要盲目的選擇投球姿 勢,肌耐力需要加強,儘管限制投球數,包括接傳球和投球練習還是鼓勵,只要任何不適,記得要休息,有必要更必須長時間的休息。

當然,由於這是統計平均值,各級教練必須針對不同的孩子做出不同的判斷,尤其是成長不如同年齡的球員得要另外受限,熱身十分重要,局與局之間記得穿長袖或 外套,看起來累了就換投,不要等到小選手抱怨。在球季開始、或長期沒投球、投球動作不佳與天氣較冷時,得採取更嚴苛的投球限制。

目前的規範

雖然有這些建議,但目前各少棒聯盟的投手規範,都還是以局數為依歸,像世界少棒聯盟對於十二歲以下的投手採取每週投六局,每場最多六局的限制,假如投三局 以下至少得休息一天,四局以上至少得休息三天(其他聯盟的限制如下表),中華棒協舉辦的菁英盃和青棒聯賽也都採取類似的規範,希望做到些許的保護。

雖然有局數的限制,但看過棒球的人都知道,一局可能只投三球,也可能投上四十顆球,對投手手臂的負荷差距甚大,紀錄上顯示卻沒有不同,單純只以局數來限制勢必會造成盲點,所產生的效果勢必有限,也不是棒球專家所樂見。

全新的時代

因此世界少棒聯盟已經依年齡限制球數、休息天數提出試驗性計畫,2005年有50個聯盟採用,2006年推廣到500個聯盟,並於今年八月底的世界少棒聯 盟董事會全票通過,明年開始將針對超過七千四百個聯盟,來自美國五十州和其他國家年齡七到十八歲共兩百三十萬名球員全面實施。
王建民的隊友Mike Mussina也為此特別拍影片來談論投球數限制,表達這項計畫重要性,拿自己的經驗和少棒聯盟的球員、家長、教練們分享,還以少棒聯盟國際董事會成員的身份提及實驗計畫的過程,並表達為什麼要建議這項計畫。

世界少棒聯盟也發出常見問答集,並開放各地球員、教練上網發問,遇到特殊狀況時(像故意四壞,因雨延賽時該怎麼處理),並印製150,000小冊子來教導球數限制,還有球數紀錄表格讓大家下載,並教育計分員來如何統計,期許真正實施時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

這樣就夠了嗎?

球數限制是很大的一步,但這樣真的就足夠了嗎?其實不然,跨聯盟、跨球隊比賽並沒受到規範,影響甚鉅,球員若不注意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是不夠,尤其是小 選手們大多不清楚該怎麼保養,家長也要做球數紀錄幫忙控管,不要只看到眼前,要知道沒有任何勝利比起球員的未來還更有價值。

而教練的一念之間更可能改變一切,也必須明瞭要訓練更多的投手,而不是只依賴一兩位強投,或許能投二十顆球的救援型投手會越來越多,也能讓更多小朋友體驗投球的快樂。

這個計畫夠完美嗎?很可惜沒有,前大聯盟投手Tom House就直言:「這是進步,但進步的不夠。」原因無他,就是在前兩年實驗計畫中,原本要求休息天數比起目前公布的還各多一天,但在決定全面採用時少了 一天。少棒聯盟發言人Lance Van Auken對此表示,這是接到試驗回應後的結果,也已經獲得Andrews醫生的許可。

下一步是?

雖然這一步目前只在少棒聯盟內做規範,還有不少組織尚未採納,但至少已經朝著減少受傷的方向在進行,下一步,也期待別的聯盟能夠陸續採用,讓更多的球員受惠。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課題,則是變化球該何時使用,少棒聯盟已經針對相關議題,由Yawkey Foundation贊助讓北卡羅來納大學Chapel Hill展開五年研究,結果為何,目前尚未有定論,但相信答案很快就會出爐。

在老大哥美國開始向前進的同時,期許台灣能夠見賢思齊,中華棒協、學生棒球聯盟都能效法最新的方式,為台灣棒球的未來播種紮根,這樣的努力與預防措施不可或缺,畢竟天才投手萬中取一,一旦毀了可是難以抹滅的遺憾,要怎麼別讓悲劇再發生,就有待高層的智慧了。